葉至善:在甪直的生活
一九二〇年春天,五高成立四周年,開了個盛大的慶祝會。母親抱了我去,讓我看表演,結(jié)果反被人家看了去。我穿的是才從觀前街買回來的海軍裝,方楞出角的大翻領(lǐng)拖到了肩頭后邊,沒遮陽的平頂帽子后頭卻拖著兩小段黑緞帶,這身奇裝異服倒引起了轟動。許多人逗著我玩兒,逗得我憋了滿肚子氣。章君疇先生從蘇州帶了一小隊童子軍來演示。他腰間挎著個小照相機(jī),給我和母親連拍了兩張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到我滿臉的不高興,還有母親腦后的發(fā)髻。
章先生還給我父親母親拍了張肩并肩的半身相,格局頗像結(jié)婚照。母親團(tuán)團(tuán)的臉龐像用圓規(guī)畫的,微微笑著;眉毛稀稀朗朗,正是父親經(jīng)常開玩笑說的,“淡淡春山有若無”。父親也微微笑著,眉毛墨黑,頭發(fā)也墨黑,又留得長了些兒,嘴唇上髭也墨黑。蘇州那時有個規(guī)矩,也許別處也如此,男子死了父母,一年之內(nèi)不得理發(fā)刮胡子。往往里邊老人家快斷氣了,外邊已經(jīng)手忙腳亂,還得差人趕忙去喚剃頭匠。拍這張相片的時候,我祖父過世還沒滿一年,父親只好把唇髭留著。母親當(dāng)然穿的素,在黑白照片上不怎么顯眼。
“游蹤初印杭州”,沒留下照片;“惜別通州”,更不必說了。在甪直,倒留下這么一張,可是跟《揚州慢》中的三句又不十分匹配?!稉P州慢》說的是:“慣來去淞波卅六,篷窗雙倚,甫里蘇州?!薄案铩笔钱f直的別名?!颁敛ā敝竻卿两系牟ɡ?。這吳淞江從蘇州到甪直,水程三十六里,再往東并入蘇州河,流進(jìn)上海的黃浦江。我家遷居甪直以后,父親母親經(jīng)常一同進(jìn)城訪親辦事,所以說“慣來去”。乘小汽輪拖帶的航船,得花五六個小時,兩人悶在艙里遙望著窗外,只盼著能早點兒見到那三棵老銀杏的樹尖。要是身邊帶著我,要是我胸前又掛著個小“傻瓜”,只消咔嚓一下,不就把這個可紀(jì)念的場面鎖定了,如今也后悔莫及。可是也不打緊,只要細(xì)細(xì)找,在我父親的文篇中,類似這樣的鏡頭還不少。如一九二〇年八月十二日他寫的那個短篇《伊和他》里就有。
短篇只寫了兩個人:“伊”是我母親,“他”就是我,還不足兩歲四個月。那天吃過晚飯,母親抱著我在窗口數(shù)天上的星星,忽然飛來一只蜻蜓。我拿握在手中的玻璃鎮(zhèn)紙扔出去打蜻蜓。蜻蜓當(dāng)然沒打著,那沉重的玻璃球落下來,打在我母親的左眼角上。母親痛得流淚了,把臉埋在我胸前。我嚇傻了,雙手捧起母親的臉,看到母親的眼角又腫又紫,忍不住“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滿臉蒙著淚水。母親吻著我的額角,臉上現(xiàn)出滿足的微笑。故事到這兒就完了。也算是小說?這個我答不上來。只知道這篇《伊和他》曾經(jīng)常被選進(jìn)國文課本。
還有《地動》,那篇小說的小主人公,父親也是比照著我寫的,說我才兩歲半,每天吃過晚飯就纏著他講故事。他隨口編,我都當(dāng)成真的,聽得津津有味。有一天,故事才開了頭,地忽然震動起來,把故事打斷了。第二天晚上,我照例搖著父親的膝蓋,央他“再講一個”。他說:“好,今天就講地動:有個地方有一座高塔,高得能碰著云。有一天地動了,動得比昨天厲害多了。高塔不停搖晃,倒下來摔成了六段,有個匠人走過看見了,覺得挺可惜,提來了一大桶糨糊,把塔一段接一段粘起來。太陽落山,那座高塔又站在老地方了?!蔽衣牭贸隽松?,可是不滿足,還要父親“再講一個”。母親向著我,也說:“再講一個吧,就講地動時候的一個小孩。”題目都有了,父親只好再講一個。這個故事把我惹哭了,哭得傷心透了。
父親說:有一天地動,也比昨天厲害,屋里的東西全在地上打起滾來。有個孩子在場上玩,也身不由己打起滾來。他滾過了昆山,滾過了上海,再滾過去就是大海了。海面又平又滑,他滾得格外快了。滾過了大海,滾到了外國,才讓一座高墻擋住。這時候來了一個人,看到他躺在墻邊,拾起來放在上衣口袋里。那個人回到家里,吃了晚飯,看他的報,寫他的信,讀他的書,后來解開上衣要睡了。孩子在口袋里大聲喊,那個人才想起口袋里還有個拾來的孩子,把他取了出來,問他喊個什么。孩子說:“我還沒吃飯,我要我的母親……”聽到這兒,我已經(jīng)受不住了,眼眶里含滿了淚水。父親還接著往下講:那個人對孩子說:“你的家遠(yuǎn)著呢。飯,我給你吃;母親呢,隔幾天再回家去看吧?!?/p>
我“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退到了母親身邊。孩子見不著母親,這樣可怕的事兒,我從來沒想到過。母親抱起我,親著我說:“你的母親在這里呢?!弊婺敢舶参课艺f:“你的母親在這里呢!”都沒有用,我哭得氣都喘不過來了。父親的故事不得不草草收場。他說:那個人對孩子說:“你要馬上回去也可以,先唱支歌謝謝我。”孩子唱了一支《種田?!?,唱得真好聽。那個人拿一張郵票貼在孩子的額角上,帶他到郵局去一寄,郵差當(dāng)天夜里就把他送到了家。母親站在大門口等著他呢,把他摟在懷里,娘兒倆都快活得要酥了。
娘兒倆快活得酥了,我可抽抽噎噎,還哭個沒完??墒潜M管我傷心成這樣,盡管我的腦袋又大,對那個晚上也沒留下一絲兒印象;真虧得父親寫下這篇《地動》。倒是那孩子唱的《種田?!?,我至今還記得:“一只種田牛,站在田橫頭,拉起犁頭,‘咯吱咯吱’走。”“咯吱咯吱”是牛蹄子踩在水田里的聲音。母親唱著,父親彎著腰,兩只胳膊背在身后,拉住我的雙手,按著拍子,一步一擺朝前走;我這個犁頭就一步一擺跟在后頭,跟著母親唱。在甪直,母親教我唱會了多少支歌呀,至今還能唱全的,數(shù)來不滿五支了。
寫滿十段,已過了五四,文學(xué)研究會即將成立。我回轉(zhuǎn)頭去檢查了一遍,最放心不下的是“時間差”,或者升格稱作“世紀(jì)差”。事情發(fā)生在多少年前,用一個數(shù)字就足以交代清楚,可是那時人物的裝束、談吐,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經(jīng)過這許多年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多少變化,光從一個數(shù)字是看不出來的。譬如我母親到甪直是五四之后,她不可能穿旗袍,也不可能穿對襟短襖,斜襟衫上的紐扣一顆顆都得扣上;這是時尚,不這樣做別人就看不慣。
我不過舉個例子而已,如無必要,這些過了時的規(guī)矩當(dāng)然用不著再啰唆??墒菦]給皇廢基加上句必要的說明,我總覺得有點兒對不起讀者。如今在蘇州的老城圈里,皇廢基也是個數(shù)得上的熱鬧繁華去處。年輕的讀者恐怕很難想象,我父親上草橋的時候,那兒卻是一片荒涼,不見一處人家,甚至難得有人走過。那時候城里非常之靜,太陽當(dāng)頭,隱隱聽得“蓬蓬蓬”三聲炮響,連老太太都知道那是皇廢基放“午時炮”;皇廢基究竟在哪兒,她也許一生也不會知道?!拔鐣r炮”是便民的報時舉措,炮架在一座小山似的瓦礫堆上。這樣的高墩在皇廢基有好幾座,可以說是朱元璋打垮張士誠,最后奪取天下所樹的豐碑。高墩上流下來的雨水,匯成長滿菰蒲的野塘。此外就是又高又大,長條拂地的老柳樹。景色四季轉(zhuǎn)換,朝晚更迭,父親在日記中星星點點,記下了不少,還有專寫同學(xué)們在這兒做野外戰(zhàn)斗演習(xí)的。父親把這兒喚作“親愛的皇廢基”,說跟同學(xué)們在校門口迎風(fēng)站一會兒,也覺得心頭無比舒暢。誰要是繪辛亥前后草橋?qū)W生的群像,可不能忘記把當(dāng)時的皇廢基作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