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至善:父親在草橋的一些經(jīng)歷

發(fā)布時間: 2022-03-21
【字體:

  父親進了草橋,也逐漸沾染上了當時蘇州文人的習氣。在日記中最顯眼的,無過于泡茶館,幾乎無日不去,也有一天去幾回的。蘇州的茶館規(guī)模都很大,門面格局,跟話劇《茶館》第一幕的布置略相仿,只是沿街有個特大的銅壺,幾口大水缸。大銅壺的中心其實是爐子,最上層的水老開著。銅壺蓋上有個漏斗,漏斗管直通壺底。沖茶的伙計右手舀一勺涼水倒進漏斗,上層的開水就從壺嘴溢出來,灌進伙計左手提著的銅壺。這種設計巧妙的大銅壺是在淪陷期間消失的,被日寇征去鑄成了炮彈殼。進門的大廳是專招待短打幫的,里頭有幾間大小不等的雅座,才是穿長衫的吃茶處所。我父親把常去的幾家稱作“我們的俱樂部”。雖然海闊天空恣意放談,各張桌子似乎會自然形成主題,大家相互詰難,唯求其真。也有些桌言不及義的,別走近去就是了。有人反對泡茶館,以為這樣荒時廢日,只會造成怠惰。這么說未免有點兒偏激了。

  父親在《略述我的健康情況》中記著,他才六歲就跟我祖父學會了喝酒;每晚一斤紹興,祖父喝十二兩,他喝四兩;不到兩年父子倆就成了平手,祖父漸漸不能喝了,父親只好小口抿著。進了草橋,他才有機會跟同學放開量喝,還以酒量自夸,經(jīng)常喝醉;自己取了別號叫“泥醉子”,刻了顆石章,三個字歪歪斜斜,就像個踉踉蹌蹌的醉人。醉酒在醉的當時是乘興,過后則非常難受,腦袋又漲又重,吃什么都不是味道。父親就有了戒心,深知最好的境界是微醺,可是興致一上來,又忘其所以。父親的酒史也很長,以后還有談的機會。

  跟喝酒并列的是吟詩,兩者似乎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頡剛先生為《隔膜》作的序中說:“當時同學里差不多沒有一個會作詩的,他(指我父親)屢屢教導我們(指顧先生、王先生、吳先生幾位好朋友),于是中學里就結(jié)合了一個詩會,叫作‘放社’?!辈粫髟姏]有什么奇怪的,因為同學們都是讀經(jīng)書出身。我父親幼時經(jīng)常跟我祖父去茶館聽評彈,平仄聲韻,在耳朵里已經(jīng)有了些兒底子;搬家時又從舊書堆里找到了一本《唐詩三百首》,一本《白香詞譜》,正是作詩填詞的啟蒙讀物。不管懂得不懂得,念起來順溜的,我父親都喜歡,也容易記住。自己試試,好像還成個樣兒,這就算會作了??捶派缦葘ψ?、嵌字、聯(lián)句,然后作詠物詩,分明是啟蒙的路數(shù)。當時取名“放社”,用意在放浪形骸,直抒胸臆;又有辛亥以前各種革命思潮的激勵,大家的進境一定都不慢。可惜除了父親的少作,我只讀到過顧先生的少數(shù)幾首。顧先生在《隔膜》的序中接著說:“但別的人想象表出,總不能像他(指我父親)那般的深細,做出來的東西總是直率得很,所以我們甘心推他做盟主?!蔽乙幌蛞詾轭櫹壬f的推我父親做盟主,只是表示佩服他,愿意讓他評改而已。最近才知道,一九〇九年,柳亞子、高旭、金山、陳去病等大名家,在蘇州虎丘開南社成立大會,據(jù)說有千余人參加。草橋的同學受了這件新鮮事的沖擊,紛紛想效學,于是要求加入放社。第二年春天,放社也開了個成立大會,推出干事二十來人,看來全校兩百多同學都參加了,真?zhèn)€推舉我父親當了“盟主”。父親從沒跟我說起過這件事,《圣陶日記》是那年秋末才開始寫的,當然不必追記,可是以后的日記,并沒提到這個放社有過什么活動。

  第二十四卷的《給頡剛看》中,一九一二年九月初的幾封信說起的是另一個“放社”。那一年八月初,蘇州有人辦《大聲報》,請顧先生和我父親擔任副刊性質(zhì)的《雜錄部》主編。他們兩位在辛亥革命期間就想自己辦報,如今有人上門來請,哪有不答應的,伯祥先生等也愿意相助。第一期的稿件版樣都送去了,十六日《大聲報》創(chuàng)刊,《雜錄部》次序混亂,還抽換了文篇,插進了好些惡俗的笑料。顧先生和我父親立時在茶館里寫了封信托人送去,大罵了一通,辭去了職務;另外發(fā)表宣言,以復興放社的名義,擬出版《放社叢刊》(似為綜合性學術月刊)。不知為什么,他們又請那位給同學們?nèi)√柕纳蛳壬o寫了篇滿紙古語,艱澀難懂又空洞無物的宣言。贊成兩人主張的朋友不少,可很少交入社金的,連面額一元的股票也很難推銷。顧先生熱心于社會黨的工作,跟陳翼龍先生上北京去了,急得我父親團團轉(zhuǎn),一會兒想與南社合并,一會兒想請商務代出叢刊,一會兒想找個大大的知名人士做靠山……結(jié)果一事無成,這另一個“放社”就這樣夭折了。

  中國社會黨一九一二年年初到蘇州發(fā)展組織,我父親和同學頡剛先生、伯祥先生,還有彥龍先生,一同加入了。這段期間社會黨在蘇州的活動,父親在日記上記得比較周詳且有聲色。據(jù)我猜測,很可能由于他十分敬佩支部組織者之一陳翼龍先生。讀者諸君如有興趣,可以看《葉圣陶集》第十九卷《圣陶日記》片斷之二的最后兩個月,可以約略知道翼龍先生是怎樣一位膽識俱全、果敢豪爽的先行者。一九一三年,他竭力揭露袁世凱賣國稱帝的陰謀,七月廿八,在北京以“倒袁罪”被拘,八月六日,被槍斃于宣武門外荒地。我父親聞耗,設想臨穴哭奠,作了一首七律:

  元龍豪氣今黃土,菜市相過倘不歡。

  魯連已遙秦欲帝,得臣猶在鬼奚安?

  托心明月孤懷凈,縱目清秋大象寒。

  此意亦知真妙境,河山奈總淚痕看。

  聽父親跟朋友們說過,詩詞中用的典故好像密電碼,知道的一看就懂,不知道的只好胡猜。這首詩的前四句就有這個毛??;我父親是寫給頡剛先生看的,并沒想到九十年后還會公之于眾。其實還不止用典故,《葉圣陶集》中的日記和部分書信的行文,如今念起來也覺得不太順暢,間或還有不太好理解的,因為跟第一卷的《窮愁》一樣,是文言文。我父親決非跟讀者故意為難,而是他從小念的就是文言文。國文課本中的選文自不待說,全是文言。所有其他課本,包括數(shù)理化,都是文言編寫的,老師教課,等于當國文教員。允許學生看的書報刊物,上面全是文言文。學校出的公告跟官府的告示一個樣,也是文言的。學生成年累月浸泡在文言的染缸里,寫出來的自然帶些文言。

  五四之前就有人提出來了,寫在紙上的話脫離了嘴上說的話,大大阻礙了文化的普及和思想的交流,應該使寫的盡快跟說的靠攏,寫白話文,作白話詩。我父親認為這些先行者說得對,就跟著宣傳提倡,從我做起,身體力行,寫小說,寫詩歌,并尖銳地抨擊那些看不起白話文的頑固派。毫無疑問,勝利屬于提倡白話的一派,因為他們代表了絕大多數(shù)人民的利益。對其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勝利的取得并不容易,已經(jīng)沾染上的灰塵,并非是一朝一夕撣得干凈的。這些灰塵除了不可能被白話文吸收的文言詞匯和句法,有的還來自冷僻的方言,生硬的譯文,以及沒有根據(jù)的杜撰。所以父親很不愿意重行發(fā)表他早年的作品。如果定要發(fā)表,他非得仔細修改一遍不可。這樣的工作,一直持續(xù)到八十五歲前后。

作者: 葉至善
責任編輯: 張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