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莼:一生求索為真理
楊東莼,生于1900年,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中國近現(xiàn)代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著名的歷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青年時代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參與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從事馬列主義傳播。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從事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活動。解放后,先后擔任廣西大學校長、華中師范學院院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常委等職。1953年加入民進,曾任民進第四屆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曾參與創(chuàng)建廣西民進、湖北民進、湖南民進和河南民進。1979年9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楊東莼的一生波瀾壯闊,頗多傳奇與波折,在風云激蕩的新舊時代交替歷史進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是一位在時代洪流中不惜燃盡自己也要追尋真理與光明的杰出人物。
追隨李大釗,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傳播者
人生雖只有幾十春秋,但它決不是夢一般的幻滅,而是有著無窮可歌可頌的深長意義的;附和真理,生命便會得到永生?!└隊?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悲憤的學生組成了龐大的游行示威隊伍,浩浩蕩蕩地從天安門出發(fā),手里揮舞著寫著“收回山東權利”“懲辦賣國賊”“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標語的大大小小的旗子,直奔趙家樓,痛打賣國賊。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徹底打破了動蕩年代的混亂與沉悶,迅速點燃了國人救亡圖存的愛國熱情。時年19歲的楊東莼,一位從私塾教育輾轉到北京求學的熱血青年,參加了這場史詩性的歷史事件,顯現(xiàn)了大無畏的犧牲、挑戰(zhàn)與自主精神。他立志做行動主義的“毅者”,積極參加各種學生運動。在北大,他迅速成為“新青年”一代的知識分子,身上折射出從政治上的愛國主義到文化上的反傳統(tǒng)主義之間的“廣義光譜”。
進入北大學習之后,楊東莼一直和北大中文系的湖南同鄉(xiāng)鄧中夏住在一起。兩人朝夕相處共達三年,楊東莼曾說,“雖然是同學,但我視他為師表”。鄧中夏在楊東莼的記憶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鄧中夏字仲澥,又名鄧康,年紀比我大了五六歲。他是湖南宜章人,家里大約是一個小地主。來北京以后,他即和家庭斷絕了聯(lián)系。在我的印象中,鄧中夏是一個非常樸素、勇敢和熱情的人。他愛幫助別人,在同學中,他享有很高的威信?!?/p>
在鄧中夏的引導影響下,楊東莼對時事政治、社會問題展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他精讀了柏拉圖的《共和國》,圣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孟德斯鳩的《法意》,亞當·斯密的《原富》,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的《哲學全書》等。楊東莼是北大圖書館的常客,這是因為李大釗的辦公室在那兒,很多社會主義書籍雜志在那兒。李大釗主持的北大圖書館成為左傾思潮的發(fā)祥地,吸引了很多像楊東莼一樣渴望追尋真理,改革社會現(xiàn)實的青年人。
五四運動之后,參加者逐漸分化為“談論主義”還是“研究問題”兩派。楊東莼的哲學老師胡適與經(jīng)濟學老師李大釗分別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對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楊東莼堅定地選擇了后者,他對李大釗十分敬仰,因為李大釗身上有普羅米修斯的使命感,促使俄國十月革命的火種最早在北大播下。
1920年3月31日,楊東莼與鄧中夏、羅章龍等參加了由李大釗直接領導的“北京大學馬克斯學說研究會”(此處的“馬克斯”后通譯為“馬克思”)的創(chuàng)辦活動。這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有組織有計劃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團體。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北京共產(chǎn)黨為了征集會員,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決定把這個研究會在北大校內完全公開,并在《北大日刊》上刊出《啟事》。楊東莼作為研究會的19位發(fā)起人之一參與起草了《發(fā)起馬克斯學說研究會啟事》。
在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如羅素宣傳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張東蓀、梁啟超宣傳的改良主義等)尖銳對立的斗爭中,楊東莼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立場。在李大釗的深刻影響下,楊東莼積極參加工人運動,他與鄧中夏深入長辛店鐵路工人群眾,與平民教育演講團成員朱務善等一起,在京綏鐵路上做了一些調查和聯(lián)系的工作,到“鍋伙”和工人家中去訪問,廣交工人朋友,宣傳革命道理。這段難忘的日子里,他和鄧中夏總是并肩奮戰(zhàn)、形影不離。
以苦為樂,在困頓中探尋真理的曙光
1923年7月,楊東莼在長沙協(xié)均中學任教時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毛澤東出席監(jiān)誓。他與何叔衡、曹伯韓、黃芝崗等常有工作聯(lián)系,但不久和黃芝崗同時失去了與黨組織的聯(lián)系。
1924年3月7日,楊東莼重回醴陵,擔任了縣立中學(又稱淥江中學)校長。這所學校同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李立三、程潛、陳明仁、左權等都曾在這里求學。他在學校期間,以教員身份作掩護,引導支持學生組織“社會問題研究社”等學術團體,研究時政,鞭撻時弊,支持他們創(chuàng)辦了《前進》周刊,宣傳馬列主義,揭露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壓迫人民的罪行。在淥江中學,馬克思主義像熱帶的蔓藤植物一樣長勢迅速,“社會問題研究社”吸引了60多名成員。其中,左權、蔡升熙、宋時輪等后來成了中共黨和軍隊的高級干部和著名軍事將領。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楊東莼被醴陵縣懸賞500光洋緝拿。在弟弟楊人楩的幫助下,他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的三年間,繼續(xù)研究馬克思主義,從事翻譯和著述工作。他在《評所謂讀書運動》一文中寫道:“我們不研究馬克思決不能懂得馬克思,不懂得馬克思也不配反對馬克思……《資本論》不但是一部好書,而且是十九世紀的偉大的著作,無論贊成或反對馬克思的青年,都值得一讀的。”
楊東莼學習探求新知的熱情和能量驚人,他精通日、英、德、俄四種語言,翻譯了許多哲學名著和馬克思主義著作;在學術研究上廣泛涉足哲學、歷史學、教育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領域。在日本三年間,楊東莼除了翻譯狄慈根的《人腦活動的本質》(又名《辯證法的唯物觀》)、《論邏輯書簡》、《一個社會主義者在認識領域中的漫游》、《哲學的成果》外,還曾先后翻譯出版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與寧敦武合譯),德波林(蘇聯(lián))的《斯賓諾莎與辯證唯物主義》,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他認為,《古代社會》對于學習馬列主義是一部很有參考價值的書,對于原始社會的研究,更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他與張栗原合譯了此書,又經(jīng)馮漢驥修改校訂,于1929年、1930年分兩冊,由馬克思主義學者、翻譯家李達任總編輯的上海昆侖書店出版。(此后在1935年12月,又重新修訂,經(jīng)歷史學家周予同推薦,由擅長西洋史研究的何炳松負責,納入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具影響的“萬有文庫”。到1973年,73歲的楊東莼在馬雍、馬巨兄弟兩人的協(xié)助下,根據(jù)《古代社會》最初的英語版本再次進行了重譯和校訂補注,很好地完成了毛主席的囑托。)
此外,他還在《民鐸》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了《狄慈根之哲學》《思想之方向轉變》《從自然科學的唯物論到辯證唯物論》三篇宣傳辯證唯物論的文章。這些著作和文章是他從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譯介、宣傳使用唯物辯證法的重要體現(xiàn),對他日后進行的各種學術研究都有很深的影響。在日本留學,也是楊東莼思想方向的轉折點,他從梁啟超式的政論家夢想,到共產(chǎn)主義革命者的行為實踐,到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布道者。
楊東莼對歷史學、教育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都有深入研究。他曾撰寫出版《本國文化史大綱》《中國學術史講話》等著作,在學術界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被譽為“三四十年代中國八大史學家之一”。后來,他還撰寫出版了《戰(zhàn)時教育問題》等教育論著和《世界之現(xiàn)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問題》《經(jīng)濟概要》等國際政治、經(jīng)濟著作。在學術與政治對峙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他始終是一個富有激情的理想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教育學、政治學和經(jīng)濟學的研究宣傳。
投身革命實踐,作真理思想的燃燈者
1932年初,新桂系軍閥雄心勃勃,想把廣西建設成一個強大的“模范省”,提出“建設廣西,復興中國”口號,與蔣介石抗衡。李宗仁、白崇禧為積極延攬人才來廣西,決定創(chuàng)辦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在白崇禧的作戰(zhàn)室主任參謀劉斐的推薦下,楊東莼出任剛成立的廣西師專校長。楊東莼聘請了一批知名進步人士來校任教(這些人士基本上都是共產(chǎn)黨員、作家、翻譯家)。楊東莼和他們“巧妙地利用桂系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在白色統(tǒng)治下,建立了一個小小的革命據(jù)點”,使“廣西師專成為除蘇區(qū)外,當時國內獨一無二的公開宣傳馬列主義、宣傳民主思想,實行科學教育方針,學風端正,思想活躍的高等學?!薄?/p>
“一二·九”運動后,楊東莼到上海參加由沈鈞儒、鄒韜奮等人發(fā)起組織的“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從事愛國民主運動。1937年擔任湖南省政府高級參議,主持當?shù)氐木葒鴷ぷ鳌?938年到桂林擔任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教育長。1941年皖南事變后赴香港,參加“全國救國會海外工作委員會”。1942年到四川,先后在內遷的武漢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大學、鳴圣學院、廈門大學擔任教授。1948年到香港任達德學院代理院長不久,便轉入香港《大公報》擔任顧問。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物質上艱難、困苦,但他樂觀、堅忍,不屈不撓地把智慧和精神的種子播撒給學生。李宗仁曾這樣訓責部下:“為什么楊東莼訓練的干部如此成功,你們訓練的干部這樣蹩腳呢?”從李宗仁的口氣里,再次證明楊東莼任校長時,把師專變成了培養(yǎng)進步學生的革命搖籃。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楊東莼受中共中央指派,執(zhí)行對新桂系高層的統(tǒng)戰(zhàn)任務。楊東莼到南岳,會見劉斐,與他同去桂林見李宗仁、白崇禧。李宗仁、白崇禧再次與楊東莼探討對時局的看法,楊東莼反對胡鄂公與章伯鈞等的做法(他們極力要李濟深乘機推動李、白起事),尖銳地指出中共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堅定的,西安事變的結果最終還是會由統(tǒng)一戰(zhàn)線來決定,并趕到梧州戎墟看望李濟深,要李不要上了胡鄂公等的當。
熱愛教育,樂于造就革命事業(yè)需要的各類人才
楊東莼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教育戰(zhàn)線工作,他當過勞動補習學校教員、中學教員,做過大學教授,辦過干部學校、綜合性大學和師范大學,先后擔任過五所院校的校長。1949年前,他在廣西師范專科學校、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和香港達德學院三校開展過辦學工作。1949后,他在廣西大學與華中師范學院繼續(xù)從事教育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楊東莼選擇了廣西作為工作的第一站,這是他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第八次來到這片熱土,情緣如此之深,難怪他被稱為“非廣西籍的廣西人”。楊東莼從1950年初到1953年10月底任廣西大學校長近四年,時間雖說并不算太長,但比他任廣西師專校長、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教育長的時間都久。更關鍵的是廣西大學正處在建國初期高校的重大轉折階段,面臨的工作相當繁雜和困難,主要有:解放接管、納入正軌、穩(wěn)定師生、引進人才、恢復教學、勞動建校、校內院系的自行調整組建、緊跟形勢開展的各項政治運動,最后是全國高校的院系調整——廣西大學被撤銷、校園被置換,重新組建廣西師專(師院)。
初到廣西大學時,楊東莼曾對學生說:“我愿做一個像蘇聯(lián)電影《鄉(xiāng)村女教師》里那個搖鈴打鐘掃地的人,打打雜就好了?!逼錇槿酥t遜,平易近人可見一斑。事實上,他做了很多初創(chuàng)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接收廣西部分舊的高等學校,將其改造成為能適應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需要的高等學府。1950年至1951年,先后接受南寧師范學院、南寧西江學院并入西大,增設農(nóng)田水利、畜牧獸醫(yī)、林業(yè)、鐵路勘測、輸配電等專修科。1952年至1953年院系調整,師院撤銷開設中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等五個師范專修科。改革教學,合并了一些重復課程,新開了一些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進步科學的課程。組織師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如組織林學系師生赴安徽參加毛主席號召的“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工程建設,組織經(jīng)濟系師生參加桂林市私營工業(yè)資本的調查等。完成教育部統(tǒng)一部署的中南區(qū)六省高等院系專業(yè)設置的調整任務。
第二,開展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和“三反”運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批判資產(chǎn)階級思想。批判親美、崇美、恐美思想,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批判資產(chǎn)階級個人主義思想。楊東莼對全校師生作過多次專題報告,歷數(shù)資產(chǎn)階級個人主義的種種表現(xiàn)及其危害性。他有演說的天才,語言質樸,感性真誠,他諳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詩詞佳句,脫口而出;抒情與理論穿插,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舉例生動具體,有政治家的風度。全校師生聽了他的報告后,都感到他把話說到了自己的心坎里,受到極大的鼓舞和教益。
第三,組織學生直接參加各項社會政治運動和勞動建校。比如參加土地改革和土改復查組織,動員學生積極參軍、參干。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廣西大學撤銷。中南教育部原計劃廣西大學院系調整后,改組為廣西師專,規(guī)模是學生千名。楊東莼根據(jù)廣西實際,積極反映情況,建議廣西大學撤銷后成立廣西師范學院,人員和規(guī)模都不要做太大的變動,這一建議得到中南教育部的認可。楊東莼這樣做,不僅為廣西爭得了一個大學的建制,而且留下了一批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yè)人才,這些人成了廣西師院的骨干力量。
1954年4月8日,楊東莼奉命調任華中師范學院第一任院長。上任伊始,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華師從以干校教育為主向正規(guī)大學教學、科研為主的轉變上。1955年2月,在楊東莼的積極倡導下,當時學院的學術理論刊物——《華中師范學院學報》創(chuàng)刊號出版了。在“向科學進軍”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背景下,華中師范學院學報明確了辦刊宗旨,同時加快了籌辦步伐。1956年12月6日,學報編輯委員會舉行正式成立大會,在總結辦刊兩年工作的基礎上,討論并制定了《華中師院學報出版暫行辦法(草案)》。會上成立了新的編委會,楊東莼任主任委員。他始終堅持把握學報的編輯宗旨——“科學性、理論性、爭鳴性和創(chuàng)造性,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久,學報有聲有色地創(chuàng)建起來,并最終成為中國高校學報中頗具影響力的刊物。
1957年春,在楊東莼的主持下,華師召開了第一次科學討論會。這次大會檢閱了學院科研的成果。大會包括十個分會場,邀請了武漢地區(qū)有關機關、學校與外地部分兄弟師范院校的200余名代表參加,討論了56篇專題報告,其中有24篇是關于普通教育理論和實際問題以及結合高等教育需要的題目。
為了探索學生在校學習成長的規(guī)律,楊東莼親自抓起始年級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調查研究。他全面調查一年級學生工作,廣泛聽取一年級學生對教學、生活、娛樂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見。深入新生宿舍、餐廳反復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通知有關單位及時予以解決。經(jīng)過了半個月的調查后,楊東莼在院務會議上作了工作小結,號召全院干部、教師要關心和熱愛學生。
楊東莼在華中師范學院工作時,后來成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的章開沅還只是一個在歷史系教中國近代史的二十多歲的青年教師,楊東莼卻常常就一些正在討論的學術問題征詢其意見。1954年民主德國貝喜發(fā)博士來漢研究辛亥革命,接著又是波蘭共產(chǎn)黨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主任來訪,楊東莼總要帶上章開沅陪同接待和參加討論,把章開沅作為學術苗子精心栽培。
章開沅后來擔任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曾回憶說:楊東莼在華中師范學院任職三年多,從1954至1957年。特別是1956年,無論從全國或從華中師范學院來看,都是解放以來形勢最好的年代。黨委和當時還是非黨員的老院長之間關系非常融洽,知識和知識分子受到較多的尊重,一切工作圍繞著教學進行,對中學實際的接觸和研究興味日濃,“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激動人心,百家爭鳴,成果頻出,桂子山上充滿蓬蓬勃勃的生氣。
服從組織安排,為統(tǒng)戰(zhàn)工作做貢獻
楊東莼擁有豐富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經(jīng)驗,在教育文化戰(zhàn)線威望也很高,統(tǒng)戰(zhàn)事業(yè)的發(fā)展正需要他這樣的人參與。故此,解放初期,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李維漢就打電報請中共桂林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協(xié)助民進動員楊東莼入會,民進中央理事會主席馬敘倫也親筆致函楊東莼。楊東莼服從組織安排,于1953年1月加入民進,積極參與籌建廣西民進組織。3月,民進桂林小組成立,他任組長。1954年春,調任華中師范學院院長不久,他就接到民進中央指示,開始籌建武漢民進組織。1957年2月,民進武漢市委會(湖北省第一個民進地方組織)成立,楊東莼被推選為主任委員。1957年初,受民進中央委派,他參與指導和協(xié)助湖南民進籌建工作,成為湖南民進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此外,他在武漢工作期間還發(fā)展了時任中南財經(jīng)學院教授、后來調任新成立的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的秦佩珩加入民進,后來曾指導秦佩珩創(chuàng)建了河南民進。在面對組織的安排和工作任務時,他堅決服從,樂于奉獻,不講條件,不計得失,在高等學校改革建設和學術研究的同時,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投入統(tǒng)戰(zhàn)工作,以勤勉和智慧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交辦的工作任務。
1961年9月,在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焦琦、肖賢法的介紹下,楊東莼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還被選為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后來,因工作需要,他又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的秘書長和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近代社會歷史調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楊東莼到民進中央工作以后,正確地執(zhí)行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政治眼光敏銳,最善于了解知識分子的心理,及時抓住知識界的思想動向,進行周密細致的工作,對幫助民進會員提高思想認識,起了很大的作用。
粉碎“四人幫”以后,楊東莼歡欣鼓舞,精神煥發(fā),表示要為黨做出新貢獻。后來卻不幸患上腎臟綜合征,周身浮腫,長期住院,但他仍然關心政治活動。1977年12月,民進成立了由周建人、楊東莼等四人組成的臨時領導小組,主持恢復各項工作。其間,楊東莼留下了自己最后的生命足跡,于1979年9月25日在北京與世長辭。
今天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跟楊東莼生活的年代已大不相同。身處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時代,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楊東莼滿腔赤誠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努力拓展他的未竟之業(y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我們對楊東莼最好的紀念。
作者系民進湖北省委會原主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著有《楊東莼大傳》《陶行知大傳》《學術新域與范式轉換》等30余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