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南帆:《論名聲》

發(fā)布時間:2014-01-24  來源:

放大

縮小

  名聲是附著于姓名之后的一個龐大后綴。名聲致使姓名神氣活現,廣為人知;表面上,姓名趾高氣揚地出入許多場合,其實,毋寧說是名聲背負著姓名周游世界。姓名是一個人存在的標志,名聲則是一個人存在狀況的標志;姓名同人的后天品性無關,名聲則是來自人的主動創(chuàng)造。名聲是公眾對于人物的概括性鑒定,鑒定所依據的素材顯然由人物本身提供。一個人名聲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可能源于成就、道德、人格、財富,也可源于相貌、服飾,嗜好、言談。盡管名聲和姓名一道成為七尺之軀的符號,但是,姓名固定不易,名聲卻是一個活物:可能增大,可能縮小,也可能損壞乃至毀棄。

  名聲存在于何處?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事實上,名聲是一種有質而無形的符號。名聲沒有登記注冊,沒有檔案記錄。除了個別人物被列入名人辭典,多數人的名聲并沒有文本。名聲更像是一種原始傳播方式所造就的作品:名聲不過如同氣流一樣循環(huán)于公眾的口與耳之間。公眾經由種種渠道反復得知一個人的姓名與事跡;爾后,公眾又自發(fā)地在許多場合傳頌這個人的姓名與事跡——名聲即是在這個過程中暗暗涌入公眾的記憶。

  很多時候,名聲可能成為一個人的負累。名聲能夠將一個人造就成名人——他既是萬眾矚目的偶像,同時也是萬眾監(jiān)督的目標。這將憑空增添了許多束縛。由于時時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名人一舉手、一投足都得謹慎地檢點。名人不能放浪形骸,言辭粗魯;名人的隱私權將被大幅度地剝奪,他的乳名、作息時間與喜愛的香煙牌子都將成為評論對象;名人所產生的事故總是被不斷地夸大,公眾將以十倍的熱情傳播名人的家庭糾紛與桃色新聞。此外,在某些重要場合,名人必須拋頭露面,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這無疑是一種風險??偠灾暤募s束常常使人喪失了自由自在的心境,以至于民間有“人怕出名豬怕壯”之嘆。

  況且,名聲的日常保養(yǎng)誠非易事。名聲如同一件精致的玻璃器皿,一失手就會摔得粉碎。一個正人君子僅需在晚年行竊一回,他的畢生修行立即宣告作廢。這時,他不僅名聲掃地,而且,他的昔日品行還將蒙受“偽道學”的嫌疑。另一方面,擁有名聲的人還需時常提防來自嫉妒的打擊。培根發(fā)現,人們最易于在平輩騰達之際產生嫉妒——平輩日隆的名聲似乎反過來貶低了他們。事實上,一個名聲稍高于他人的人經常招致嫉妒,只有在他的名聲宏大到他人不可企及的程度,嫉妒才會被崇拜與景仰所置換。換一句話說,一個人必須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自己的名聲,時常滌除由他人的嫉妒而濺到名聲上的污跡。

  然而,盡管如此,名聲仍然對大多數人充滿了誘惑力。不言而喻,人們可以從名聲之中得到某種隱密的心理滿足?!耙慌e成名天下聞”,名聲是社會給予一個人的精神待遇。名聲顯赫,這表明這個人在很大范圍內得到了公眾的關注。這是一種成功,一種個人價值的實現,名聲因此給人帶來自信與自豪。名人游走于種種公共場合,手里滿滿攥著一把崇拜者的眼光,還有什么比這更為令人得意?所以,盡管許多人已經察覺到名聲的負累,但他們仍然毫不疲倦地追逐名聲。即使抱怨名聲的負累,他們的聲調里仍然透出一種不可掩抑的滿意:抱怨社交活動過于頻繁,抱怨為崇拜者簽名過多以致手腕酸痛,這里的弦外之音難道還聽不出來嗎?

  除此之外,名聲還可能包含種種現世利益——這可以看作對負累的補償。首先,名聲顯然能夠折算成相應的經濟利益。名聲可以在市場上待價而沽。名與利之間的兌換率將按照特定的行情進行估算。人們已經看到,不少慈善家通過捐款贏得名聲,款項數目的大小往往同名聲成正比。名聲赫赫的人僅僅掏出不足掛齒的幾文,這將給人帶來頭大腿短的難堪之感;同樣,拋出一筆令人意外的大數目則很容易名噪一時。這種狀況暗示了名與利的交換關系。于是,相反的一面也同樣成立:名聲同樣有助于人們獲利。名聲致使一些人榮任種種顧問而取得報酬,這是最為常見的例子。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有理由將“追名逐利”相提并論。

  如果善于運用,名聲還會給人帶來一些隱蔽的好處。名人的事故固然特別引人注目,但是,公眾通常愿意對名人的事故給予善意的原宥。名人似乎擁有更多的表現個性的權利,他們的許多出格之舉很可能歸諸個性的名義而得到許可。名人的衣冠不整可以解釋為不修邊幅,名人的口齒不清可以解釋為內秀,名人在嚴肅場合的放肆可以解釋為瀟灑,名人違反規(guī)章制度可以解釋為叛逆性格,名人黯淡無光的童年可以解釋為臥薪嘗膽的準備,名人的失意頹廢可以解釋為內心真實感情的流露。很明顯,公眾的道德寬容來自對于名聲的好感——名聲后面仿佛已經隱含了值得尊重的內容。在某些緊張的時刻,這種寬容甚至可能出現于執(zhí)法者身上。執(zhí)法者知道,得罪名人很容易惹惱眾多的名人崇拜者。這時可以說,名聲無形中成了這個人的保護圈。

  由于這些緣故,獲取名聲始終是許多人的不懈欲望。對于這些人說來,名聲的正常增殖過于緩慢了。他們動用種種手段擴大“知名度”,力圖盡快將自己的姓名送入公眾口與耳之間的周轉軌道。可以說,這方面的騙局、笑話并不亞于攫取金錢。人們往往用“沽名釣譽”形容這種作法。在名聲增殖過程中,成名與否是一條赫然的門檻:成名之前命運多蹇,含辛茹苦,成名之后風調雨順,一呼百應。一個人可能需要幾千首詩來贏得詩人這個稱號,然而,在往后的歲月里,他僅需幾十首詩即可維持“詩人”的稱號。成名猶如在銀行中存入一筆巨款,巨款的利息已經足以應付日常的大部分開支。這種狀況表明,名聲的增殖將在某一個早晨產生突然的質變。質變前后判然有別,質變意味著大功告成。所以,名聲的爭取毋寧說即是加速這個神秘質變的來臨。無論是收買宣傳機器還是攀援名人圈子,無論是故作傲慢還是邀打成名,這一切均是相對于這個神秘的質變而言的。顯而易見,許多人正是通過不光彩的方式得手?!笆⒚?,其實難副”的人為數不少。無論如何,名聲不是上帝的最后審判。

  末了,考察一下名聲同肉體之軀的關系是很有趣的。盡管名聲最初總是同一個肉體之軀相互對應,然而,名聲日益盛大之后,它可以脫離肉體之軀而獨立存在。一個人的姓名與事跡一旦啟動了傳播方式,那么,肉體之軀的印證則不再重要。多數場合,即使肉體之軀缺席,名聲完全能夠自行存活。最為奇怪的是,許多人的肉體之軀已經消亡,他的名聲卻仍在繼續(xù)增殖——“流芳百世”抑或“遺臭萬年”都是這種狀況的證明。這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放棄肉體之軀成全名聲的完整。一些人寧愿喪失性命而不肯辜負一世英名。從維護榮譽的觀點看來,這種作法無疑基于這樣的可能:名聲不會因為肉體之軀的毀滅而消逝;壯烈的捐軀反而能夠使一個人的名聲更加絢麗輝煌。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