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那定格在歷史影像中的城墻
《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引起轟動,中國元朝繁榮的大一統(tǒng)王朝被西方人所熟知,他們對古老、富饒、神秘的東方帝國懷有無限神往,但也有很多西方人對馬可·波羅所贊譽的中華大帝國表示懷疑。在他臨終前,甚至有人要他承認游記內(nèi)容純屬虛構(gòu),馬可·波羅痛苦地表示:他有關中國的敘述,還不到中國實際富有程度的一半。
1585年,西班牙傳教士、政治家和學者門多薩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一書問世,在歐洲引起轟動。這部百科全書有關中國自然、歷史、文化、風俗、禮儀、宗教、政治、經(jīng)濟等,先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fā)行。門多薩在前言中明確表示:寫作此書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世人不再對馬可·波羅持懷疑態(tài)度。
門多薩較為客觀、真實地把16世紀的中國介紹給歐洲,使歐洲國家意識到:中華帝國的歷史悠久、物產(chǎn)豐富、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管理體制完善以及國防力量強大,只能把中國當作貿(mào)易伙伴,而不是直接的侵略對象。門多薩的著作直接影響到當時歐洲國家對華政策的制定。
明代中國曾有兩個筑城高潮。明初洪武及永樂年間,大規(guī)模營造都城,大部分府、州都興筑或重筑了城郭。山東、南直隸、兩浙、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qū)及部分內(nèi)地修筑大量的衛(wèi)所城市。明代中后期景泰至萬歷初的百余年間,大多數(shù)府州甃以磚、石,重修城郭,多數(shù)縣城興筑或改筑。明代后期,全國約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城均筑有城垣。門多薩書中寫道:“中國城墻堅固,外面圍以深壕(情況緊急時可放滿河水),城門上架著大炮,中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城墻上,長官率士兵日夜守衛(wèi)。如不得到城市最高當局的批準,任何外國人是無法靠近該城的?!?/p>
明朝自開國以來二百年間實行海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與此同時,西方文明的發(fā)展經(jīng)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停滯不前的中國文明。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明萬歷年間來到中國的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利瑪竇的著述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被中國人尊稱為“泰西儒士”。1615年,《利瑪竇中國札記》出版再次轟動歐洲。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以科學技術推動宗教傳播的過程中,給中國帶來當時西方世界的知識體系,使中國在天文歷法、輿圖、水利和火器等方面科學水平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