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炬:家的變遷
1978年起,改革開放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全國各族人民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時代。40年來,祖國巨變,我家的住房也從滿足遮風避雨的筒子樓到公租房,從單元樓房到舒適溫馨的商品房小區(q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住房1.0:從宿舍到公租房
1970年,父母大學畢業(yè),響應(yīng)黨和政府號召,分配到貴陽柴油機廠。他們倆學生時代就認識,但是分到貴陽以后才真正熟悉起來,因為同是江蘇的,他們算是老鄉(xiāng)。后來他們在那里結(jié)婚,住在筒子樓里的一個房間。貴陽的生活經(jīng)歷,讓他們終生難忘。上班時和同事們熱火朝天的干活,下班后大家門對門開心生活。當時,貴州的生活條件簡陋,但是,父母的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飯點一到,樓道里就油鹽飛濺、人聲鼎沸,上海話、四川話、北京話混做一團,甭提多熱鬧。入鄉(xiāng)隨俗,父母的飲食也從甜食變成了以辣為主。辣椒火鍋是貴州人的飲食習俗,一碗油潑辣子、一些碎肉,倒在鍋中,吃時將蔬菜在鍋里一涮,用筷子夾起,在菜中會夾雜一些肉沫,簡單的食材,強烈的辣味刺激,最是下飯。后來,父母回到江陰,一直還是喜歡吃辣,很多周圍鄰舍都很奇怪,這家人家怎么會有 “無辣不餐”的習慣。
1978年,父母先后從貴州調(diào)回江陰澄西船廠,借住在姑姑的一套公租房里,位于壽山路上一棟三層小樓,是一套30平米的小房子。母親調(diào)離貴州的時候已經(jīng)身懷六甲,幾個月后,我就在這里出生了。母親在這里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慌亂和忙碌,她努力學習做一名好母親,做一個好兒媳,還要努力適應(yīng)新單位的工作,做一個好職工。
1982年,我們一家搬進了澄西船廠宿舍。當時,三千工人的澄西船廠儼然一個“超級工廠”,廠里有食堂、澡堂還有幼兒園,這里是我童年記憶最深刻的家。那時候,父母忙于工作,還沒等我到入園年齡,他們就把我送到了船廠幼托班。那里,宿舍區(qū)有很多年齡相仿的孩子,放學后,三五成群結(jié)伴放學,一起追逐嬉戲,不亦樂乎。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在樓道里做飯,因為這里上海人很多,“儂曉得伐”“阿拉上?!钡壬虾T挻似鸨朔?。父母親經(jīng)常加班,我放學后,經(jīng)常跟在上海老師身邊,和老師結(jié)下了深厚的感情。老師是一個上海小姑娘,操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阿拉上海人”……漸漸地,我儼然也變成了“小上?!?。后來,老師調(diào)回了上海,但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老師也經(jīng)常來江陰看我,上大學后她還邀請我去上海玩。老師家住在南京路邊上一間20多平米的小房子,吃飯、廁所、洗澡、睡覺都安排在一間房間里。我們一起回憶澄西船廠的宿舍生活,船廠已經(jīng)更名為“中船澄西”,但是船廠幼兒園已經(jīng)沒有了。
住房2.0:從公租房到自住房
1986年,我們搬進了澄江新村,這是爺爺奶奶留下的一套70平方的公租房,位于三樓,這是一套設(shè)施完備、自成體系的單元房,有單獨的廚房間、衛(wèi)生間和客廳,還有2個臥室,在這里,我一直住到大學畢業(yè),這里幾乎承載了我所有學生時代的記憶。夏天,在衛(wèi)生間用水桶洗澡,在客廳的地上鋪上涼席,席地而睡,冬天,母親總會提前在我被窩里放好熱水袋,我一鉆進被窩就是暖暖的。等我長大些,父母為我準備了自己的房間,一個朝北的小房間,雖然不大,但我也很滿足,父母把房間所有的家具都刷上了白色的漆,貼上了白色的墻紙,配了空調(diào),讓我有了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其實,搬到這里的初衷主要就是為了我上學,在交通不發(fā)達的80年代,住在船廠就等于住在遠郊。而這里離學校很近,我先后上了附近的澄江中心小學,暨陽中學。放學以后,我經(jīng)常和同學到中山公園玩,那時,中山公園里還有游樂場、小商品一條街,放學后,在街上買各種小吃、玩具,和同學們一起在紫藤環(huán)繞的假山爬上爬下,扮演各種警察抓壞人的角色,然后一路追逐回家。
1992年,江陰住房改革,年近50的父母花了1萬多塊錢將澄江新村的公租房買了下來,這是屬于他們的第一套房子。
2002年,我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皟捍螽敾榕螽敿蕖?,父母首先考慮 “硬件”,照顧到今后家里三代同住的需求,在虹橋購買了一套4室2廳的房子,有單獨的小區(qū),有綠化點綴,鬧中取靜,就是樓層高了一些。我在這里結(jié)婚、生子。后來,父母年近古稀,上下六層樓實在是不方便,有些不舍,但還是搬回了澄江新村的老房子。
2013年,虹橋的那棟樓很幸運的成為江陰第一批老住宅加裝電梯的試點?!袄献≌友b電梯”是政協(xié)委員持續(xù)關(guān)心的熱點,每年都有相關(guān)的提案產(chǎn)生,在市政協(xié)的關(guān)心下,城建委的協(xié)調(diào)下,所有住戶共同推舉了牽頭人,商定了分攤比例。一年以后電梯裝好了,上下樓方便了,父母又搬了回來。
住房3.0:從自住房到宜居房
2014年年底,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一點積蓄,我和妻子一起買了一套改善性住房,位于城西的商品房小區(qū),房子里裝有中央空調(diào),暖氣片。老婆當時懷胎十月,搬家?guī)滋煲院?,我們的女兒出生了,她響亮的啼哭給新房子增加了無盡的吉祥和幸福。
妻子整日忙于照顧孩子,家里到處都是成堆的小衣服、尿布,好在有暖氣,陰雨天,很多衣物就放在暖氣片上烘干,每日起居變得很舒適。我把朝北的房間改成廚房,廚房很大,是我的“專屬領(lǐng)地”,上個周末,我用醉蟹和羊肉抓飯犒賞了辛苦一周的家人。兒子是個書蟲,他房間里有三個書柜的書。邊牧馬達是我們家的新成員,它是兒女最好的伙伴。小區(qū)人車分流,規(guī)劃合理,晚飯后,全家人可以在花園里愜意漫步,兒女更可以在林蔭路上盡情地騎自行車、玩滑板。這里綠樹成蔭,小橋流水,父親說“走在這小區(qū)就像走在公園里一樣”。這里四季流轉(zhuǎn),繁花不斷,在這個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里,家里滿是花香,有一天兒子采了整整一袋子的桂花,當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動手,共同制作了馥郁芬芳的桂花糖。
2018年,父母調(diào)回江陰40年。40年改革開放,40年住房變遷,歲月安好,時光不老,父母都好像越活越年輕了,我家的生活就像手中的桂花糖一樣甜。我深切體會到,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沒有逐年增長的工資福利,我家的住房怎能經(jīng)歷如此巨大的變遷呢?
房子之于中國人,許久以來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房子是安寧、房子是幸福,房子是家、是避風港。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唯有努力工作,與時代同進步,用奮斗開創(chuàng)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