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是高校選才能力的競爭
社會改革是個特大命題,各界尤其關注。在這個改革領域,我們關心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如何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結合。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社會領域改革被證明往往與基層的實際情況有一些出入,而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缺乏系統(tǒng)性和可推廣性。如何實現充分發(fā)揮上層的強大推動力以及調動基層的改革動力有效結合是當前最大的挑戰(zhàn)。只有上下有效結合才能使得社會改革這一與普通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最終能惠及所有居民。
為了配合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全面鋪開,自2015年起,復旦大學在上海的自主招生筆試(正式名稱是“復旦水平測試”,俗稱“千分考”)將取消。這是否會影響復旦不斷推進的自主招生改革進程?
對此,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表示,自主招生本來就是每所高校天然的權利。
現實的情況是,長期以來,“國內的高考招生制度比干部選拔制度還要統(tǒng)一”。蔡達峰認為,選拔人才的能力,是高校辦學能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在選拔標準、規(guī)則公平、乃至培養(yǎng)質量等方面向社會證明自己的聲譽,這既是大學的自我挑戰(zhàn),也需要政府進一步放權,使高校真正承擔好主體責任。
自主招生是高校天然權利
《21世紀》:“千分考”是復旦在自主招生實踐中探索出的有特色的考試,取消之后是否會影響復旦在招生中對學生的評價?
蔡達峰:“千分考”與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都注重對學生學業(yè)情況的綜合考察,比較相似,信息量很大,技術上有替代性。
《21世紀》:“千分考”是近年來一直鼓勵和推廣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的新探索,以統(tǒng)一的學業(yè)水平測試取而代之,這對于自主招生改革會不會是一個不那么積極的信號?
蔡達峰:自主招生是高校的天然權利。你能想象全國的企業(yè)統(tǒng)一招工么?公務員是全國統(tǒng)一考試,但也不是統(tǒng)一錄取的。我們的高校全國統(tǒng)一招生,比干部選拔制度還要整齊劃一,統(tǒng)一考試集中錄取,像批發(fā)一樣來做,來不及考慮個案的情況。如果要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那需要所有的高校及其老師都來參與到這個工作中。
自主招生的嘗試,就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朝這個方向改革是大趨勢。但是改革遲遲沒有推開,仍然局限于試點。如果現在來考慮推開的話,還受到錄取批次的限制,也就是說總體上的格局不是平等的。進一步改革的話,要讓各個高校能平等地參與進來。
《21世紀》:在原來不平等的格局中,一些高校是受益者,而如果全面改革了,他們就會喪失招生“特權”。對此你怎么看?
蔡達峰:自主招生試點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事實上,在這一輪自主招生改革啟動之前,復旦就主動取消了加分政策--按照有關規(guī)則,可以讓中意的學生獲得最高20分的加分--在對外公布錄取分數線時,也沒有把加分算進去。
每個高校都有招收好學生的動機,但是大家所設定的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是不完全一樣的,它反映了各個高校的特色和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自主招生表面看是對生源的競爭,說到底是高校之間選拔人才能力的競爭。自主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是高校的自我挑戰(zhàn),也是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