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制度不改,高考改革難落地”
——代表委員深度支招高招改革
近日,為了說明高校招生計劃分配的不均衡,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董事長李光宇列舉了一組數據:2013年,河南75.8萬名考生,有85個北大名額,錄取率是0.01%,北京7.3萬名考生,擁有226個名額,錄取率為0.31%,差距較大。為此,他呼吁按各省考生人數分配重點大學錄取名額,對重點高校每年在河南等中西部省份提高的招生比例予以明確,并將完成情況進行公示。
那么,高校招生計劃該怎么分配?高校自主招生權如何行使?高考改革的重點到底在哪里?連日來,隨著代表委員對高考制度改革談論的不斷深入,教育公平的熱點話題也逐漸從考什么、怎么考,轉向了招多少、如何招等更深更廣的問題。
招生計劃如何分配?
“四位一體”,動態(tài)平衡
招生計劃該如何分配,如何縮小各地錄取率差距,一直是社會和家長關心的熱點問題。在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明確表態(tài),要在招生計劃分配上進一步彰顯教育公平:“2015年,新增本科招生計劃全部安排給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升學壓力較大的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進一步縮小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p>
實際上,2014年9月出臺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第一項主要任務也已明確提出,要綜合考慮生源數量及辦學條件、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等因素,完善國家招生計劃編制辦法。
對于該按人口數還是按考生數來分配招生計劃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表示,無論是按人口基數分配,還是按照高考報名人數的基數分配,都是有利有弊的,要具體省份具體分析;應先按照國家要求,首先從調整招生計劃入手,把各省的高考錄取率之間的差異縮小,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人數,然后再視情況做進一步調整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認為,在招生計劃的分配上既不能搞絕對平均主義,僅僅簡單地以人口基數分配,也不能一味強調按歷年傳統(tǒng)計劃投放。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做到“四位一體”,第一是總人口數基數;第二是考生的基數;第三是當地“985”高校、重點高校數量,少的地方就多投一點,多的就相應少投一些;第四是歷年的投放數。他建議,可以根據各個省份、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把這四個因素按照100分的總分進行權重分配,建立數學模型,再綜合各年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科學的動態(tài)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