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帚樓雜憶
至于近因,尤為復(fù)雜,或以個人關(guān)系,或以地域觀念,或以黨費來源之分割,皆足以致黨派之分裂,而政見之異同不與焉。
先言國民黨,在癸丑二次革命前后,孫(中山)、黃(興)兩派,意見已極不一致。孫氏在宋(教仁)案發(fā)生時,即主張聲罪致討,先發(fā)制人,而黃氏則力主法律解決。孫氏又主張索性退為在野黨,專從事于教育實業(yè),以為后圖,黃氏又不贊成之。徘徊復(fù)徘徊,蹉跎復(fù)蹉跎,迨四督免職令下,倉猝應(yīng)變,則為時已晚矣。孫氏亡命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而黃氏則亡命南洋,發(fā)起歐事研究會,前者以獻身革命為職志,而后者以沉機觀變?yōu)榉结?,雙方志趣,完全不同。分道揚鑣,亦固其所。迨倒袁軍興,黃氏一派,利用岑春萱氏舊日之資望,以為推動兩廣軍事之工具,加以所網(wǎng)羅者,多干練之才,切實致用,是其所長,倘使能與孫氏理想相配合,其所成就,或不止此,顧彼此齟齬,不可復(fù)合為可惜耳!袁氏歿后,孫氏之中華革命黨,由日本東京移設(shè)上海,仍致力于革命道路之覓取,一面與進步黨中之孫洪伊一派合作,以民友會之姿態(tài),出現(xiàn)于國會。而黃氏之歐事研究會,亦在上海改組為政學會,推岑春萱氏為最高領(lǐng)袖,說者為黃氏甘居幕后,不作第一人想者,乃其投機取巧之素性使然,非其魄力有不足也。黃氏去世后,岑氏之官僚作風,不復(fù)能使政學會發(fā)揚而光大,僅恃二三議會領(lǐng)袖如張耀曾、谷鐘秀輩在國會中分得一政團之地位而已。國民黨中之第三派曰益友社,則與唐紹儀、陳炯明兩氏有密切關(guān)系,唐氏以官僚而兼買辦之資格,運用其金星保險公司之資力,與粵之新軍閥陳炯明氏互相朋比,以爭取政治上舉足輕重之地位,吳景濂、褚輔成、王正延等,其國會中之代表人物也。國民黨之第四派曰丙辰俱樂部,原為陸榮廷氏競選副總統(tǒng)之機構(gòu),其中多桂籍議員,而中華革命黨一部分同人,以欲與北洋派之馮國璋氏相抗,亦加入為之謀主,迨陸氏競選失敗,此一部分同人,遂與民友會合流,其余則分屬益友、政學,名存實亡矣。比國民黨分裂之大略情形也。
次言進步黨,其分裂之因,早種于民二熊希齡副署撤銷國民黨議員資格之命令之時。熊氏與梁啟超、湯化龍輩,事前確有默契,以為國民黨議員資格撤銷后,可傳進步黨之候補議員遞補也。當時該黨中反對最烈者,以丁世嶧、孫洪伊為首,蕭晉榮、王乃昌、汪彭年、郭同、彭介石、牟琳、龔煥辰等,均此派中之佼佼者。楊幼炯之中國政黨史,誤以國民黨之葉夏聲為該派重要黨員,不知其何所根據(jù)。在袁世凱帝制運動中,丁世嶧曾任山東省代表,出席南京徐州兩會議,以利害說馮國璋,儼然以反袁中堅自豪。孫洪伊亦于是時南下,與民黨方面,取一致行動。迨國會恢復(fù),該派即獨樹一幟,組織韜園之俱樂部,以與梁啟超、湯化龍等為敵。其后復(fù)號召組織憲法商榷會,欲盡網(wǎng)羅國民黨議員及新共和黨同人,以爭取兩院之絕對多數(shù),其志則大矣,其勢則有所不能焉。蓋國民黨自身,早已四分五裂,遑論與其他黨派相團結(jié)。矧?qū)O洪伊倡聯(lián)馮分段之論(即聯(lián)馮國璋以分段祺瑞之勢,所謂分化北洋派政策是也。其后又改稱聯(lián)馮倒段),亦與政學會張耀曾、谷鐘秀輩之聯(lián)段政策,背道而馳(楊幼炯之中國政黨史,誤以政學會為谷鐘秀、張耀曾所組織,由其不知中國政治史實所致)。故憲法商榷會僅為一時交換意見之機關(guān),亦旋踵而歸于失敗。最后乃與中華革命黨兩院同人及新共和黨之一部分吳宗慈、王湘等,組織民友社,以與段內(nèi)閣相抗,此進步黨之最左一派也。其最右一派,為梁啟超、湯化龍之憲法研究會,即世所稱研究系者是也。梁氏深知進步黨分裂之決不可免,故首倡毀黨造黨之說,以為清除異己之計。進步黨從袁世凱大借款中分得之贓,悉歸梁氏掌握支配,故長袖善舞,非丁世嶧輩所能望其項背,上海之通易信托公司,其金融樞紐也,董其事者,黃群也。其代表人物,除梁、湯外,有王家襄、陳國祥、劉崇佑、林長民、梁善濟、李國珍、籍忠寅、周大烈等。其主張為中央集權(quán),一院制,憲法不規(guī)定地方制度。對于段內(nèi)閣,則始終為無條件之擁護,此其大較也。進步黨中之第三派,為憲法討論會,其領(lǐng)袖張國淦,實為黎、段二氏之居間人物,其在議會中之代表,有舊國民黨之孫潤宇、江天鐸、朱兆莘,進步黨之陸宗輿克??藞D(原文如此一一編者注)、梁士貽系之馬小進、烏澤聲等,實一大雜拌也。其對于憲法及政治上之主張,則與研究會完全一致,亦步亦趨,世人往往以研究討論兩系并稱,職此之由耳。其他尚有梅光遠、李兆年之衡社(中國政黨史稱衡社為湖南官僚派梅光遠、李兆年所組織,查梅氏贛籍,李氏閩籍,均非湘人,李氏則系閩省地方士紳,其政見過于保守則有之,不得以官僚論)、四川劉瑩澤之友仁社等,均卑卑不足道者,此進步黨分裂之大略情形也。
再次言新共和黨,在國會恢復(fù)之初,鄂議員舊民社一派,忽發(fā)生互哄事件。蓋因胡鄂公氏在民二共和黨宣告獨立后,曾私以共和黨名義,向黎元洪募得捐款十萬元.為胡祖舜氏所揭發(fā),互哄甚烈。川、蘇兩省同人,對此頗有避之若逸之感,乃決計與鄂省同人割席,另行組織曰平社。當時同人等之思想,皆以中立派中之硬派自命(即中間偏左之義),即余亦以為公正無私,前途縱有困難,必能為主觀力量所克服。至今思之,可笑亦復(fù)可憐。當平社組織之初,余實為最努力之一人,迨后乃一變而為最消極之一人,即平社開成立大會時,余亦未能出席。黃君云鵬被選為黨務(wù)部長,徐蘭墅、廖希賢副之,余忝任政務(wù)部長,副余者是否為解樹強、向乃祺,都已不復(fù)記憶。余之所以突趨消極者,表面上,以余結(jié)發(fā)婦殷女士愛珍產(chǎn)后變病,一夜間熱入血海,翌晨兩目盡赤,已告不治。皆因余鞅掌國事,未能照顧周到所致(此亦系事實,余夙喜研究中醫(yī)之學,余婦前四胎,均余親自照顧,開方服藥,即有難產(chǎn),亦平安度過,此為第五胎,余以忙于平社之組織,乃以余婦生產(chǎn)事,托友人北京醫(yī)院院長候君希民全權(quán)照料,既不遇到,事后電邀,又托詞不來,致變起倉猝,無可救藥,吾國時醫(yī)之唯利是圖,不負責任,大率如此,良可嘆也)。余悲悼之余,乃有此極端之反應(yīng)。實則余內(nèi)心之日趨于消極,不自此日始,蓋猶有更重要之原因在焉。吾蘇自辛亥革命以來,地方政治勢力,悉為巨紳張謇等少數(shù)人所掌握,后起者幾無活動之余地,吾輩十數(shù)書生,赤手空拳,欲為平社籌措政治上經(jīng)費,豈但捉襟見肘,直不可能耳。僅恃川省同人,從地方軍閥或與地方勢力有關(guān)之財東方面,乞其余瀝,以資挹注,逆料其萬萬不能持久,則自命為中立派中之硬派者,一開始即將有被軟化之虞.苦心焦慮,徬徨無計,乃藉悼亡以表示消極,其后平社同人,漸與段派之靳云鵬接近,卒參加靳氏所組織之中和俱樂部焉(中和俱樂部,乃一混合體,而非組織體,實為各黨派交換意見之機構(gòu),故不曰加入,而曰參加)。至新共和黨中之其他各派,亦因意見分歧,分道揚鑣,或入民友會,如吳宗慈、張大昕等,或組憲友會,如張伯烈、胡祖舜、何雯等(中國政黨史,誤以舊國民黨員之駱繼漢隸新共和黨,何雯誤為何虔)。憲友會后亦參加中和俱樂部,此新共和黨分裂之大略情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