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二》之讀后
不能成為詩人往往是許多哲學家的遺憾,其原因似乎是理智往往與激情很難水乳交融。于是,好的哲學家更是難以成為一個好的詩人。畢竟,以詩演說哲理,歷來為人詬病。但朱熹好像是個例外。在西方哲學意義上,很難說他是哲學家,但他顯然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意義上的思想家或哲學家,又是很優(yōu)秀的詩人。
在他的思想深處,詩原于情,理寓于性。性之與情雖有間隔,但絕非南轅北轍。朱熹就是極善于在自己的詩句中融合性、情。他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二》就是這樣的佳作。他將自己的理學思想深深地隱匿在詩句背后,以至于這首詩很難得到后人的確解,因此不斷誤解朱熹此詩的真意。
我們且先來看看他的詩。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首詩從字面上并不難理解。因為春水浩蕩匯入江中,巨大的船只漂浮在水面上像輕輕的鴻毛。江水枯竭的時候,艨艟巨艦擱淺在淺水中,要使其移動,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如今春水浩蕩,船只在水面上從流飄蕩,顯得輕快而自在。
但朱熹詩旨意并不僅僅是描繪自然的景色,而是借景物的描寫表達一定的哲理。那么這首詩表達的是什么樣的哲理呢?《宋詩鑒賞詞典》是這樣說的:“艨艟巨艦,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擱淺,才能輕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離開了這樣的必要條件,違反了它們在水上航行的規(guī)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發(fā)揮了人們的沖天干勁,也還是白費氣力?!@就是這首小詩的藝術形象所包含的客觀意義。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未必完全如此,但我們作這樣的理解,并不違背詩意?!痹忈屨哒J為不違背詩意。但在我看來,這種解釋離朱熹詩的原意相差甚遠。因為詮釋者強調的是不能違背“水上航行的規(guī)律”。可見,詮釋者仍然是停留在外在的自然現(xiàn)象,而未能真正地進入朱熹內(nèi)在的哲理世界。懂得了朱熹的哲學思想,我們才有可能理解此詩表達的真實意圖。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朱熹此詩是因為觀書有感而作。從這樣的視角出發(fā),我們才能可能進入朱熹詩的意境之中。詩中所謂的“艨艟巨艦”、“向來枉費推移力”表面所指為自然現(xiàn)象,但暗中指向的卻是平時雖刻苦讀書,百般思索,千樣計較,書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者這樣一種困難迷惑的情景。但長期而艱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徹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難都迎刃而解,悄然冰釋,書中之理在自己的腦海中融會提升為井然有序的“潔凈空闊”的理世界?!白蛞菇叴核敝傅氖撬枷肷系幕砣婚_朗,“艨艟巨艦”指的是讀書時所遭遇到的種種疑難、困惑。這樣的詮釋有什么樣的依據(jù)呢?
朱熹認為,人的認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即物窮理”,要經(jīng)過“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漸進階段,苦苦的摸索,艱難之積累。在這一階段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進入“豁然貫通”、大徹大悟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二階段的準備或基礎,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之上的飛躍。朱熹如是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保ㄖ祆洹洞髮W章句》,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7頁。)顯然,“艨艟巨艦”、“枉費推移力”指的是第一階段時所遇到的所謂的“用力之久”的種種情景。而“昨夜江邊春水生”、“一毛輕”、“此日中流自在行”表明經(jīng)過艱苦的“用力之久”的努力,種種疑難、困惑已然冰消雪釋。書中的思想渾然融成一體,自己的思想也提升至大徹大悟、豁然貫通的極致境界。這樣來理解,庶幾符合朱熹這一首詩的原意。